导语:1972年4月18日,42年前的今天,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的玫瑰园,欢迎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乒乓球代表团,并为代表团安排了游览白宫,当时的庄则栋团长,代表中国代表团讲话。当时的代表团副团长是李梦华、钱大镛,有十三名教练和运动员:女队教练兼队员林慧卿,女队队员郑敏之、郑怀颖、林秀英、杨俊、史平临,男队教练兼队员张燮林,男队队员李富荣、梁戈亮、何祖斌、陈宝庆、胡维新和丘炎良。此外还有8位文字、影像记者和4位英文翻译,全团总共28人。

姚明与会图片
新的历史时期下,和平发展成了世界的两大主题 。各国元首,也在致力于如何赢得世界的尊重、为自己争取和平的发展的外交环境而努力。
作为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中国的体育外交一直与总体外交紧密结合,且相辅相成。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受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对外体育交往和总体的对外关系一样主要局限于或集中于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
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被搁置,中国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也出现了挫折,全国体总和有关单项体协在1958年8月发表了“关于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同时宣布,中断与国际足球、田径、举重、游泳、篮球、射击、自行车、摔跤联合会及亚洲乒乓球联合会等9个国际性的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联系。
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4个成员国(地区)的运动员怀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理念,参加了本届奥运会,是对中国体育外交的一个肯定。
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曾表示:体育运动的大舞台,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团结。在姚明看来,People to People(人民对人民)的友好关系,能为国家关系注入正能量。他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讲起,认为体育运动在加强各民族交往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体育的舞台正是公共外交的大舞台。

邓亚萍与会讨论
原乒乓球世界冠军、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邓亚萍赞同这一点。她回忆到,在中韩建交之前,自己在韩国打完比赛会在街头被认出来,韩国民众不仅热情友好,“买东西还不要钱”。她认为,这个例子说明,外交破冰之旅有时候会以体育打头,“小球转动大球”,体育在外交方面大有作用,在公共外交方面更该有所作为。
“约1万运动员代表世界70亿人口,在场内就可以周游世界”,谈及体育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姚明回忆起他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情形。他认为,正是体育的力量,让差异化的想法和感受不断交流、融合,让不同国家和民族取长补短。
邓亚萍也认为,外交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工作,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语曾说过: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从简单的体育交流做起,让公共外交带给人“心灵上的触动”,这样有利于国内外的公众消除误解和偏见,加强理解与信任。